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童装
  • 小孩衣服换新衣服了!13个 孩子笑着跑出教室
  •   摄影:本报记者 黄漩孩子们的梦

      站在云落小学旧址前空地上的一杆红旗下,9名小学生不停看着新衣服和新书包。孩子们纷纷称,地震来临时自己都很害怕,但现在都不害怕了,因为还有家人陪在自己身边。飘扬的五星红旗下,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喊道,“谢谢叔叔阿姨,我们会更加努力社会。”

      “这个衣服好漂亮,谢谢哥哥。我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。”王云梦今年9岁,她领到一件红色棉衣和一件深褐色外衣,迫不及待地就换上了,显得有些害羞。

      “我要把叔叔阿姨捐赠的书包背到学校去认真上课,今后给爸爸妈妈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吃过的生日蛋糕,要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上好日子。”8岁的王光是大寨小学二年级学生,穿上爱心人士捐赠的新衣服,她显得格外开心。她说,为了不让爸爸妈妈今后再这么辛苦,她读完六年级就出去打工。

      ”自己长大以后希望成为一名医生,去给生病的爸爸妈妈还有更多看不起病的穷病。”11岁的陶银背着新书包告诉记者

      “我长大以后要去当一个优秀的军人,因为父母和姐姐都在辛苦地为自己挣钱读书,我要发奋努力,成为有出息的人。”男孩子张荣斌显得很自信。

      回家喽!彝良县角奎镇云落小学的13名小学生,欢快地跑出板房教室,一边跑一边嘴里哼唱着刚刚学会的“小燕子,穿花衣……”尽管有些字还吐不清楚。

      昨日早上温暖的阳光倾洒在彝良县时,通往云落小学的泥土加快了变干的速度。爱心队爬过了一个又一个泥泞的弯坡,但货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泥潭。记者与村民不知在轮下铺了多少根稻草,也不知推前行了多少米,4个小时后,终于到达了云落社。队途经昌寨、陇坪社的时候,村社里的残疾人还收到了11袋爱心大米。

      行难:货陷进泥坑 记者3次推

      昨天早上9点半,“云暖彝良·我为灾区送冬衣”大型公益实施项目的爱心队载着为云落小学学生准备的各种物资,在海拔900多米的彝良县城再次上。一周以来第一次出现的阳光,记者们感到有些刺眼,但泥土况变好了,这让众人很是欣慰。

      羊角脑社附近的一个拐弯处因为见不到阳光,上还满是泥水。两辆越野顺利通过后,货的后轮却在泥里直打滑,司机师傅只能滑回一段距离,加速再往上冲,依然是寸步难行。记者们与司机、附近村民找来两捆稻草,横铺在货要轧过的泥巴上,还是上不去,众人不得不又找来3捆玉米秆。近10人着浓浓的汽尾气,在指挥下一齐推,“一、二,走!”货终于从泥里驶了出来,留下了满地的稻草和被轧断的玉米秆,以及大家裤子上的大小泥点。

      因为担心货再次陷入泥坑中,两辆越野走一段停一段,无奈货还是又陷入了软泥中,记者们与村民只能再次推。在临近云落社的时候,一段上百米坑坑洼洼的泥着实让大伙犯了难,推前进了30米后,所有人都已精疲力尽。“太轻了,不像昨天装满了货,重了反而好抓地。”司机师傅打开厢,让记者等9人上了货厢内增加重。

      山洼里:碰上朱银全老师 村民帮忙运米

      在上山的上,记者一行碰到了云落小学的朱银全老师,“中心校今天有个给一年级6名学生的捐赠活动,我下去看看。”当得知记者带着昆明市民送给学生们的过冬衣物等物资后,朱银全急忙让还在社里的孩子们去教室,自己则跟随队上山。下午2点,爱心队终于到了海拔1700多米的云落社。曾经的云落小学已经消失不见,变成了一个个土堆和打好的地基。角奎镇武装部朱干事赶紧召集了社里10来名村民帮忙运送20袋大米,村民们大都穿着单薄的帆布球鞋,一袋袋大米或装或捆在竹篓后,他们一边啃着树上掉下来的梨子一边往云落小学走去。

      在山坡上向下望去,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帐篷和村民们自建的木板房,而许多土石方都已成了断壁残垣。在山洼的一片平地上,有一座板房分外显眼,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摇曳,那就是现在的云落小学。

      发冬衣:女孩穿粉色棉衣 男孩穿蓝色的

      “大家出来换新衣服了!”朱老师往教室里一喊,13个孩子齐刷刷地笑着跑出教室,站在口排成一排。朱老师与社里村民打开包裹,按照尺寸型号把粉色的棉衣给9个小女孩穿上,深蓝色的棉衣给4个小男孩换上。换好衣服的孩子们跑到由两根木桩、七块木板钉在一起组成的篮球架子下面,旁边还码放着一列列黑瓦片和多根木头。在记者的镜头面前,他们还很拘谨。

      孩子们跑室重新坐到座位上之后,本报相关部负责人以个人名义捐助给每个孩子100元现金。手拿纸币,孩子们都不愿往口袋里放,纷纷展开拿在手里。“把钱揣好,伯伯给你们的钱,你们打算怎么花?”朱老师用普通话问大家。孩子们没有回应,朱老师只能用苗语再问了一遍,“买本子,买笔!”这回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。

      “都是苗族孩子,不太会说普通话,如果是一半汉族学生,一半苗族就好教了。平时下课了,他们在一起玩还是说苗语。”朱老师解释。

      镜头

      板房隔出厨房 孩子们主食为洋芋

      云落小学的板房被分隔成两部分,一面是教室,一面用做厨房。厨房里的摆设很简单:一个电磁炉、一个电饭煲,盆里放着几副碗筷,旁边已经缺了角的木桌上摆着一些调料。多半瓶荠油,一瓶酱油,一袋食盐,一袋味精和一点辣椒,仅此而已。而桌子下面的纸箱里,存放着孩子们的主要食物洋芋。

      朱银全告诉记者,全校28个学生当中,有5个中午在学校吃饭,其中3个是昌寨的,2个是云落社的。通常都是上午下了课,朱老师去给孩子们做炒洋芋、红豆白菜汤吃,“一周可以吃两次肉,都是我在家切好,拿过来炒。”朱老师说,5个人吃饭,找人来专做饭也不划算。所有的菜都是朱老师自家种的,肉也是自家养的猪。

      咬完一口的鸡蛋 藏在书桌里

      厨房旁边的教室口,贴着孩子们每天固定的课程表。教室内只有两盏灯和15张书桌,5个孩子在读着一年级语文课本。6岁的韩永梅与5岁的同桌张建慧坐在最后一排,她们不怎么说话,只是用皴裂黝黑的手翻着课本。记者递给她们每人一枚煮鸡蛋,她们赶紧放到了书桌里。“要不要给你剥开?”记者询问之下,韩永梅点了点头。拿着剥开的鸡蛋,她咬了一口,又放到了书桌里,咀嚼完了,再把鸡蛋拿出来咬一口。

      就在韩永梅吃鸡蛋的时候,她的同学朱道琴一边吃着记者刚给的火腿肠,一边跑到教室后面,拿起小凳子上的一个塑料杯子喝水。记者看到,凳子下面摆着一排瓶装水和空瓶。“谁渴了就自己过来拿杯子喝,没办法只有一个杯子。”朱老师说,水是上周新学校奠基仪式上送的,就剩下两件了,平时孩子们直接喝自来水,从不烧水。

      失学少女3年后还珍藏着课本

      在孩子们回到教室后,一个盘着头发的少女始终趴在教室窗前,并不时向另一个小女孩招手。这个盘着头发的少女名叫张正琴,是云落小学一年级学生张正敏的姐姐。

      三年前,由于家中无人做活,正读三年级的张正琴无奈回家帮忙。她告诉记者,现在妹妹用的课本是她三年级时用过的,以前的课本都被她爸爸用来卷烟烧了。现在这本教科书是她唯一的一本书籍,她一直珍藏在自己的枕边,才“逃过一劫”。翻开课本,课后处都用红笔写着90分的字样,书本上也被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备注,虽然现在很多字她已经不认识了,可是张正琴依旧自豪地告诉记者“我当年成绩可好了”。

      今年张正琴已经16岁了,成为了家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。记者问她,如果能读书,想读到什么时候?她想了想告诉记者“五年级吧,之后读什么我也不知道”。

      8个孩子每天步行一小时上学

      由于云落小学只有学前班与一年级,超过一年级的孩子每天都要步行近一小时前往大寨小学读书,这样的孩子在云洛村目前有八名,外出读书已经成为云洛村获得一年级以上学历的唯一途径。

      每天早还没亮,陶银就要带着村里的七名孩子出发,经过一小时的山后,才能来到大寨小学,下午4点放学后她还得一个不落地带着村中的孩子原返回,是的“小队长”。陶银告诉记者,她现在上三年级,在8个外出读书的小孩中她的年纪是最大的,同时也必须肩负起这项责任。如果她不读书了,这名小队长依旧会由年纪最大的孩子担任,这似乎已经成为外出读书孩子们的规矩。“我打算读完五年级就回家干活,照顾母亲。” 由于母亲身体不好,父亲又要外出打工,陶银这样说。

      关注

      30万重建资金到位但新校舍还没动工

      朱银全老师介绍,12月5日,在云落小学的新址举行了一个奠基仪式,市三联书店捐了30万元用于学校重建。记者在新学校介绍中看到,新校舍将采用框架结构,一层三间,建筑面积129.7平方米。鸟瞰图中还有一个包含篮球场和跑道的操场。朱银全说:“钱也早就到位了,但还没有具体动工,动工时间我也还不清楚。”而对于计划的明年3月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,朱老师却表示没有信心,“我想不太可能,时间太短了。”

      临下山之际,朱银全老师、角奎镇武装部朱干事、发达村村支书郭友旭和多位村民一再要记者一行吃完饭再走,几位村民甚至挡在了辆前面。盛情难却之下,记者只能下在乡亲们家中喝了一杯热茶,聊了几分钟。理解了记者不能留下吃饭后,村民们递上来一袋核桃、榛子等自种坚果,面对热情的乡亲,记者只能道谢之后收下。

      统筹:本报记者 慈亚圣